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四个面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三个面向”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创新突破,这是对我国新时代推进科技事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完善、重大提升、重大创新,标志着科技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内容更加系统、体系更加完整、思路更加成熟。毫无疑问,“四个面向”必将成为新时代引领科技事业发展最新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深刻领会“四个面向”本质内涵和时代要求,对于推进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相较于“三个面向”,“四个面向”体系更完整、支撑更强大、结构更科学、逻辑更严谨、内涵更深刻,进一步标定了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面向经济主战场,进一步聚焦了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重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阐明了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价值——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毫无疑问,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四个面向”指导思想,既明确了主攻方向、确立了基本原则,又指明了关键重点、树立了价值导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必将引领科技发展取得更加全面、立体、辉煌的成就。
(二)“四个面向”的重要意义
“四个面向”,深刻道出了在胸怀“两个大局”背景下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擘画出清晰的发展路径。
1.提高科技原创能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从科技发展规律的角度看,没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就很难产生开创性、颠覆性成果。在“四个面向”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起着基础和引领作用,它是管根本、管长远、管全面的,没有前沿科技的突破,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开启迈向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要求我们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更加重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地位和牵引作用,更好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密切地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动向,加强基础研究,更加注重提高科技原创能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寻找重大突破,在不断的科学发现与认知突破中形成原始性创新,夯实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为我国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端前沿科技供给,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
2.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机遇与挑战并存。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给经济带来一个黄金发展期,抓住机遇,就能获得突破与发展。立足国情,放眼世界,要让我国经济突破发展瓶颈、从大到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的挑战,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为此,我们要坚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形成科技与经济在各方面的相互衔接、精准对接、耦合互动。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拉动科技创新的正反馈效应,聚焦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发力,不断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
3.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坚持需求导向,为国家富强提供深厚的科技支撑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从科技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看,坚持需求导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谋划我国科技战略,就会拉动和推动科技发展,这就是需求牵引的科技发展机制与客观规律。为此,我们要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谋划部署科技重大战略攻坚战,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深挖开掘,取得突破,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自控。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努力破解国家发展的战略难题,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寻求新的增长点,获得新的突破,为国家繁荣富强提供战略支撑力量。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就是要使科技创新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更加符合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需求,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服务。有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创新力,国家的繁荣富强就有了充盈的底气。
4.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坚持科技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科技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提升人的生活品质,让人的生活更美好。所以,科技工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细心呵护人民生命安全,精心护佑人民身体健康,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幸福。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健康是人的幸福生活乃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体现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所以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科技以人为本理念最集中、最现实、最深刻的体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科技工作中的生动体现和现实要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科技工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符合人民群众最大利益,因而它赢得了民心,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符合政治规律。
“四个面向”融科技、经济、国家与人民于一体,它符合科学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政治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科技领域的体现。做好“四个面向”,将夯实民族复兴的科技基石,打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力,充盈国家富强的底气,奠定人民幸福的基础,从而有力地支撑起民族复兴的伟业。
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外部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增强创新链条的协同力、强化公平竞争的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更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必然要求。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要更加突出“人才是第一资源”
一是要大力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把我国科技人员数量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质量优势。要直面人才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中的老问题和新挑战,着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真正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释放广大科技人员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巨大潜能。二是要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创新自主权,为其勇挑科研重担、勇攀科学高峰“减负去缚”,充分发挥他们在攻科学难题、带科研队伍、育创新人才、树学术榜样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三是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真正做到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科研规律,激发和保护好科技人员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投身科技创新的事业心,利用好学术思想、研究思路和研究团队的多样性,为实现人才辈出、百舸争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科技人才发展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科技创新事业强劲、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源泉。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要进一步畅通创新链条,大幅提升体系化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要逆流而上、爬坡迈坎,把加强基础研究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争取更多“从0到1”的突破性成果,更好解决技术问题、更好创造和把握未来发展机遇、更好参与和推动人类科学事业。二是要顺势而下、遍地开花,畅通从理论突破到技术发明和工程优化的转化路径,强化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能力,强化科技创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三是要开门迎客、携手并进,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之间的协同,让资金、项目、装置等创新资源都充分活跃起来,让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都积极行动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要把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竞争规则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激烈、公平的竞争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一是要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先权”的竞争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时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科学荣誉和创新收益公正分配的内在要求,是应对国际科技创新规则调整、增强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关键举措。要直面在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和措施等方面的“短板”,完善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把知识产权保护网织好织牢。二是要继续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正如价格机制之于市场运行一样,合理的评价制度是科技系统健康运行的基础。新时期,要进一步深化以人才评价、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为核心的科技评价制度改革,让评价标准更能体现创新实效,让评价主体更能胜任评价活动,让评价方式更加符合科研规律,真正实现举贤任能、实至名归、物有所值的评价。三是要推动更高层次的科技对外开放。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新时期,进一步扩大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对外开放,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大局决定的,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位势要求的,也是建立更高效、更健康的国内科研竞争环境需要的。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开放程度,结合国际科技创新环境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要大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
科技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科技工作者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之中,积极、健康的社会创新文化有利于为科技创新提供友好的环境、丰富的资源和源源不断的需求。一是要更加重视科学教育,引导和培养好青少年对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储备规模庞大、质量优良的“后备军”。二是要更加重视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原创性研究面临更强的不确定性,失败风险更高、短期见不到成效的可能性更大,对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的需求更强。三是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收益的社会分配,提高科技创新的包容性。要深入研究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对社会就业和收入分配的总体影响和结构差异,加强对新兴科技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风险治理,践行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夯实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总之,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一方面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系统的内部生态;另一方面要从“四个面向”找方向、要定力,适应科技发展、产业变革、社会人口和收入结构、人们思想观念和国际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明确方向、瞄准问题,持续改进和完善科技创新系统的外部大生态,为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丰沛养料,为经济社会的充分、平衡发展凝心聚力、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校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高级别项目、高水平成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科技服务方面与国家社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为提升科技工作水平,以“四个面向”为指导,持之以恒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以“四个面向”为引领,聚焦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增强创新链条的协同力、强化公平竞争的驱动力,构建更加合理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第二,从“四个面向”找方向,聚焦科学研究工作主题,立足我校科技工作实际,引导广大教职员工,面向区域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凝练学校科学研究的特色,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第三,以“四个面向”为指导,聚焦学术、智库、科普“三轮驱动”,着力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智库,着力推动科学普及,更好地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